在越劇發源地嵊州,依托嵊州市越劇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越劇戲迷網從2016年起,在全國各地建起“愛越小站”,聚攏越劇戲迷,傳播越劇藝術。
甬劇是用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,承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,也寄托了一方百姓的鄉情鄉愁,是寧波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。
在北京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,共展出了《步步高升》《南湖紅船》等8組硤石燈彩精品作品和《十二月花神》《花旦》等10件皮影戲影偶作品。
今年3月,程育全接到了來自甘肅的邀約。歷時近5個月時間,他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,完整復原了戰國戎人車輿,驚艷世人。
前童舞獅歷史悠久,因種種原因,前童舞獅在20世紀中葉逐漸沒落。直到2016年的元宵行會上,一頭獅子重新“闖進”前童鄉親們的視野。
藍夾纈,又稱溫州藍夾纈,為中國傳統印染四纈之一。作為國家級非遺技藝的藍夾纈,如今溫州尚有不少非遺傳承人。
潘云峰的生活,有著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:線下,是住在臨安錦南街道橫嶺村的篾匠;線上,是擁有千萬粉絲的“網紅”。
在永康,流傳著“千秧八百,不如手藝盤身”的一句老話。永康鼓詞和永康釘秤是永康古老的傳統曲藝與技藝,起初正是老百姓的謀生手段。
2016年,桐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藍印花布分館應運而生,成為宣傳江南傳統民間手工藝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窗口。
婺劇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戲之一,是金華、衢州一帶民眾最喜聞樂見的娛樂內容,也是“根在農村,枝在城市,花開海外”的一種古老劇種。